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仲海.烧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3,9(9):48-50.
[2] 李一兵.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7):4822-4824.
[3] 曾鸿孟,王宇,唐乾利.烧伤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6,28(3):197-201.
[4] 林斌.中医辨证治疗烧伤10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7):60-62.
[5] 李春耕,丛坤.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烧伤中期患者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7):567-568.
[6] 王旭文,齐杰,生孟军,等.四君子汤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度烧伤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1):135-138.
[7] 童庭辉,工春艳,赖麒,等.加味四君子汤对烧伤患者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5):449-450.
[8] 熊爱兵,赖麒.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4,26(5):319-322.
[9] 房国荣.康复新液治疗烧伤疗效观察5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06-307.
[10] 李华芳,林治光,王慧芳,等.自杀行为患者血小板5-HT浓度[J].伤害精神医学,2003,15(1):1-3.
[11] 邱伟,潘咏梅.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湿润烧伤膏外敷治疗轻中度烧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15-516.
[12] 冯登超,高东东,邬天刚.烧伤病人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2):269-272.
[13] 王际刚.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5-羟色胺、儿茶酚胺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6,33-35.
[14] 潘宇红,黄璇,丁羚涛,等.严重烧伤患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510-2511,2513.
[15] 夏正国,徐庆连,唐益忠,等.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对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价值[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7(2):156-160.
[16] 王晓红,柳明,马少林,等.血小板计数及其时相变化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2):866.
[17] 朱岚,申卫红,张晴菊,等.重度烧伤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12):1778-1780.
[18] 吴孝苹,王东,段劲峰,等.抗焦虑抑郁治疗对烧伤患者血小板5-HT水平、血小板计数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2):356-358.